會後報導
台灣精神生理學會主辦的憂可視學術研討會暨操作工作坊圓滿落幕。感謝各位醫師在風雨中仍熱情出席,與我們一同學習與交流,也特別感謝每位上台分享的講者,讓這場研討會內容精彩豐富、收穫滿滿。研討會由台大廖士程主任揭開序幕,主題為〈當代憂鬱症診斷與治療的挑戰〉。他指出憂鬱症的表現多樣,依據DSM-5的標準,可能有多達227種症狀組合;不同醫師在問診後可能得出不同結論,顯示診斷本身即具挑戰性,和診斷信度的問題。三總張勳安主任進一步指出,像憂可視這樣的生理檢測工具,能提供問診外客觀參考依據。該系統的設計融合了多位台大、長庚、榮總精神科醫師的臨床經驗,對於年輕醫師來說更具信心。
廖主任也從流行病學角度分析台灣民眾就醫的現況:儘管精神科醫療可近性高,實際就診率卻僅約三成。他認為未來透過家醫科採用客觀測評可幫助轉介,或許能突破這一瓶頸。此外,他也介紹了藥物治療的限制、難治型憂鬱症的挑戰,以及非藥物治療與AI預測在未來治療選擇中的潛力。最後,他分享了2017年與劉教授合作的腦波研究成果,該研究為憂可視系統的起點,至今已被引用逾百次,並榮獲憂可視第一屆期刊論文獎。
第二位講者是本屆會議論文獎得主、北醫胸腔科周百謙醫師。他的研究主題為〈運用AI醫材評估慢性肺阻塞患者的潛在憂鬱風險〉。由於COPD患者常伴隨多重共病,憂鬱症為其中之一,對治療成效影響甚鉅。周醫師針對57位平均年齡69歲的患者及部分家屬進行SEA檢測,發現約三分之一患者在客觀生理檢測中呈現中高壓力,但主觀壓力評估(PHQ-9)卻低於5分,顯示潛在憂鬱風險未被察覺。此研究突顯SEA系統在胸腔科的應用潛力。
第三位講者是目前最年輕的會議論文獎得主、三總黃志中住院總醫師。他將SEA系統應用於自殺意念的評估,並在宏智團隊協助下,嘗試建立自殺意念指標。雖然目前敏感度已超過八成,但特異度仍待提升。考量自殺的高風險性,黃醫師表示寧可提高敏感度以避免漏診,未來將持續優化指標模型。
研討會的Q&A環節同樣熱烈。楊聰財醫師分享他兩年來使用SEA的經驗,指出兩種常見的「心口不一」類型:一為「鋼鐵人型」,自覺狀況良好但生理顯示壓力高;另一為「無病呻吟型」,自覺壓力大但生理檢測正常。透過主觀與客觀數據的交叉分析,楊醫師能更精準地提供回饋與治療建議。
下半場由馬靖超主任以自然界的奇妙現象作為開場,談到植物雖無感官卻能朝向陽光生長,象徵生物對頻率的感知與回應。他也分享了多個臨床應用SEA的案例與進展。
最後,慈濟醫院失智共照中心李嘉富主任分享,面對長者自評和用語較難精準描述,陪診家屬也常非實際照顧的家屬無法提供日常行為線索,故採用腦波生理檢測是很好的解決方案。他結合SEA與BDR檢測,協助釐清長者是否為憂鬱症所致的「假性失智」。部分患者在接受憂鬱症治療後,CDR分數從1降至0.5,顯示原先的認知退化其實是可逆的。
這場半日研討會讓精神醫學的專家深受啟發,醫師們的臨床經驗與研究成果再次印證憂可視系統在實務中的價值與潛力。這份來自第一線的肯定,是我們持續舉辦學術研討會的最大動力。